小学三年级之前,我都是在一所距离家不远的村小学读书。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吃午饭,免费为师生蒸米饭,但是菜需要自己带。虽然学校离家不远,可能因为年纪小的原因,有几个学期我也会在学校蒸米饭。那时候天真的我以为放多少米,就蒸出多少饭,所以我的搪瓷盅里总是装着与盅沿齐平的大米。父母说,放一半就能蒸满一盅,够你吃了。我不以为然,反而反驳道:那为什么我每次都装满,蒸熟了之后也没有冒出来。父母笑我傻,但是也没有阻止。后来他们给我解释说,即便我装得再满,蒸出的米饭也只有一盅,蒸米饭的人会把多的米拿走,米多水少也蒸不熟米饭。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想明白这个道理。

后来为了集中生源,我们村里的小学被拆并了。新的小学距离家有十多公里,它建在一个山沟里,上学走的是下坡,放学回来就要走上坡。回家吃午饭很不方便。因为班级增多,吃饭的学生也多,学校也有了正式的食堂,提供米饭和菜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很多人家里都不能经常吃肉,所以在我的印象里,食堂是没有荤菜的,常年都是两菜一汤:烧土豆、烧豆腐,番茄鸡蛋汤。白菜大量上市的时候,烧土豆就换成了炒白菜,冬天番茄价贵的时候,番茄鸡蛋汤就换成萝卜排骨汤。汤里仅有的那点排骨,也属于那些在食堂吃饭的老师,老师甚至可以进到食堂里自己拿勺子打菜。一般的学生会打一菜一汤,打好后边走边吃,还没回到教室差不多就吃完了。有时我和姐姐一起吃午饭,就会打一份汤,然后打两个素菜,然后把饭盅放在食堂旁边的石桥护栏上,站着吃饭。这些菜里都没有什么油水,尤其是番茄蛋汤,跟白开水差不多。长大后我时常会想,当时的我怎么吃得下那样素的饭菜。长期吃这么简单的饭菜没有让我感到营养不良,倒是因为跑跑跳跳消化快的缘故,还没到放学,我的肚子就饿得呱呱叫,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会忍不住想今天家里吃的什么,有没有剩饭。这种饥饿感几乎贯穿了我整个小学。记得有一天早上,家里煮了一大盆掺了玉米碎的稀饭,我觉得很好吃,出门上学时便想好了下午回家饿了正好可以吃。然而放学后,我在快到家时碰到了爸爸,他正挑着桶去水井挑水,我忍不住问他稀饭还有没有,他说他下班回来饿了就把剩下的稀饭都吃了。当时我心里立刻难过起来,都没有等他一起回家,便很不高兴地自己走了。

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和我一样,但是我真的觉得放学后肚子很饿。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,让我在稍微有点饿的时候就非常想吃东西,吃的时候也是狼吞虎咽。现在人长大了,社会也发展了,饿了随时能买到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,但是那种饿肚子的感觉还是像小学的午饭一样,寡淡而难忘。